Business for Good 2.0: Building the New Normal with Stakeholders

Through looking into the global trends and local situation in practicing stakeholder capitalism, the project explores how local businesses, especially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can build the new normal with stakeholders under the business for good framework. The project will formulate concrete recommendations and draw up a practical guide to facilitate local businesses on “HOW” … Continue reading Business for Good 2.0: Building the New Normal with Stakeholders

Launch of New Research Report on Business for Good: Understanding the Motivations for Business to Create Shared Value 

We are pleased to announce the launch of our latest research on Business for Good: Understanding the Motivations for Business to Create Shared Value. Businesses today have to do more than traditiona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practices if they want to identify new growth areas, stay competitive, attract customers and talents. There has been a global … Continue reading Launch of New Research Report on Business for Good: Understanding the Motivations for Business to Create Shared Value 

Social Innovation Thought Leader of the Year 2020

22 Sep 2020 Social Innovation Thought Leader of the Year 2020 K K Tse, Founding Chair of Hong Kong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orum, awarded Social Innovation Thought Leader of the Year 2020 by the Schwab Foundation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ward Testimonial by KK Tse: Earlier this year, when I heard from Schwab Foundation that I had been nominated for … Continue reading Social Innovation Thought Leader of the Year 2020

The Challenges And Promise Of OMO Education

The Challenges and Promise of OMO Education KK Tse With the pandemic sweeping through the globe, businesses of almost every sector have come to a standstill. There are some notable exceptions, one of which is Online Education. Yes, Online Education. This is of course not something new. But its importance seems to have been heightened … Continue reading The Challenges And Promise Of OMO Education

Building The B Economy

共益經濟圈方興未艾 容蔡美碧 社企民間高峰會主席 仁人學社創辦人及副主席 (Scroll down for the English Version) 不論是去年談得沸沸騰騰的黃色或藍色經濟圈,還是在武漢肺炎肆虐下的企業顛覆或轉型的過程,都令大家更著眼於社會和企業的永續發展。以政治立場來贏取市場是否長遠可行的方案呢?除了政治意識外,市民還重視什麼意識形態呢?哪種經濟圈對社會有正面的果效呢? 共益經濟 不論顏色 經濟圈得以持續發展,有賴生態系統維持,讓成員有機茁壯成長。成熟的經濟生態圈,需具備產業鏈的上、中、下游完整配套,推動資源循環增值,凝聚各方和跨業界的支援。 任何經濟圈所提倡的價值觀,要有激發起更多人認同和加盟的能力,由少數的創新者推動到越來越多同道人參與, 使之持續發展,形成經濟中的網絡正面循環效應, 最後推動系統性的變革。 依政治立場來消費,雖短期內有支援部分小店的效果,但完全不理產品競爭力、經營方針,仍是欠佳的模式。運動推手需用更高層次、更包容的論述,鼓勵和吸納更多支持者,帶動循環效應。以政治立場來釐定經濟圈的基礎,也會忽略全面分析消費者的需求,看不到改進的空間。 踏入廿一世紀,道德消費意識強大,社會更期望生產與消費雙方盡更大的社會責任,而不是單純用喜好作為消費的唯一基礎。 北歐近年推行的綠色經濟圈,成功用環保守望和經濟金融手段,建構出完整的生態系統,揭示出商業運動都是用創造共同價值來維繫,激發更多人認同和促進加盟的能力,產生連漪效應,最後推動系統性的變革。 商界的時代革命 但良心生產與消費的標準如何釐定?雖然全球沒有一套普遍公認的標準,但大家都很清楚,唯利是圖不會是永續發展的竅門。過去十多年,商界發起的「共益經濟圈」(B Economy)是相對清晰可行的路徑。 「共益經濟圈」是一場全球的商業運動,倡議利用商業的力量來推動社會包容和永續經濟發展。B代表了”Benefit for all”,中文翻譯為「共益」,即為所有人創造共同繁榮。 這項革命性運動是由三名美國企業家在2006年發起的,他們成立了非牟利組織「共益環球實驗室」(B Lab Global),按文化差異和發展進程,在全球多個地區嚴格挑選有遠見的企業家和創新者合作,建立地區性的實驗室,由區域性的執行機構推動共益經濟的全球標準。14年來,地區實驗室遍佈南美洲、歐洲、英國、澳紐、台灣、東非等地,加拿大更成爲國家夥伴。 今年初,香港也成立了「共益實驗室(香港和澳門)」。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和日本則在籌組中。這些區域組織透過緊密的網路聯繫,彼此合作、交流和支援。 共益經濟圈重視財務、社會、環境三重底線。 「共益環球實驗室」發展出一套「共益效益評估」(B Impact Assessment) 的認證系統,全方位為企業進行評估,涵蓋企業管治、員工照顧、社區參與、環境影響和商業模式五大範疇,內有200多項標準,滿分為200分,得分逾80分的企業可獲共益企業認證。 「共益效益評估」涵蓋企業管治、員工照顧、社區參與、環境影響和商業模式五大範疇 共益效益評估會隨著社會和環境的改變而優化,第 6 版已在2019年推出,致力提供一套高階的評估和管理工具。獲認證的機構每三年就要重新認證,務求企業與時並進,自我提升。 運動發展至今,全球有70多個國家和地區凝聚了超過3,200家共益企業,包括跨國公司、中小型企業和專業事務所(如律師、建築師、會計師事務所等)。每家公司都希望創造有意義的工作,儘管策略不同,有些企業把主軸放在扶貧,有些應對氣候變化和環保。至於為港人熟識的品牌Patagonia、Ben & Jerry’s、the Body Shop 等,也是共益企業。囊括奧斯卡19個獎項的Participant Media,則運用電影來啟發觀眾對社會議題的認識,改變社會。 商業創新 危中有機 就筆者觀察和研究所得,共益經濟圈的生態系統漸趨成熟,形成國際性的網絡,社會效益更為強大。許多企業家窮畢生精力摸索企業成功之路,但若能在過程中找到志同道合者,效果更為相得益彰。 共益經濟圈是一個從下而上的開放平臺,運動推手透過他們的努力和網絡,讓更多公司瞭解共益企業的理念,自行決定是否申請認證。成員透過不同的途徑開發對社會或環境有正面價值的產品和服務,是自由經濟的體現。 對商業機構而言,無疑希望可以量化「創造共享價值」,「共益環球實驗室」對症下藥,提供一套嚴謹、具體、客觀、公開、透明和可衡量的評估系統,幫助企業朝著指標發展。對學術和政府機構則提供可量度商業效益的方法。 共益經濟圈建基於高層次、包容性強和崇高的論述,放眼全球和當地未來的發展,與其他的商界運動(例如共享經濟、綠色經濟、公平貿易等)可互相補足和聯繫,產生更大的協同效應。「共益環球實驗室」去年起和聯合國合作,在商界推動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透過公開的線上平臺,企業可以評估、比較和改進公司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相比的績效,並針對關鍵指標和同行進行基準測試,以提升影響力。 共益企業所掀起的影響力已越來越大,引起《紐約時報》、《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等世界性財經界媒體的主流關注。「共益環球實驗室」和其創辦人也在國際上獲得多個獎項。 消費者行為正在改變,越來越多人希望自己的消費用得其所,給社會帶來正面的效益。共益企業則致力實踐有益於社會與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的產品和服務,與用家互生共贏,切合市場期望。 共益經濟圈的價值觀是企業培訓和吸納創新人材的最佳橋梁。它不只是由認證的企業推動,而是由所有持份者參與,包括企業員工、用戶、投資者和合作夥伴。他們認同共益的理念和價值觀,願意創造共用和持久繁榮的企業工作,讓共益企業更容易吸納和留住尋找有意義工作的人才。共益企業之間也可以有效地學習到卓越企業之商業模式,創造顧客價值,提昇業績。 … Continue reading Building The B Economy

李嘉誠之善意, 何堪再猜

謝家駒   李國華 眾所週知,香港首富李嘉誠最近兩個言行,成為了城中討論熱點。首先,他以 「黃台之瓜,何堪再摘」來表達他對當前局勢的看法; 其次, 他表示特區政府應為年輕人著想,網開一面。 先說「黃台之瓜,何堪再摘」。由於他沒有指明對象為何,給與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坊間最為人樂道的有兩個演譯。 一是指示威者長期的抗爭行動,已經帶給香港社會史無前例的衝擊,應該停下來,不要再升級。 二是指以林鄭月娥為首的當權者,處理方法已經為香港帶來浩劫式的災難,應該改轅換轍,免得衝突及動盪持續下去。 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對警隊及在背後指揮他們行動的人士說,鎮壓方式已造成香港前所未有之警民衝突,應該馬上停下來,讓香港社會恢復常態。 雖然這三個演譯都可以言之有理,而且是可以同時成立,亦令到李嘉誠頓時成為了部份人眼中的‘開明’人士,至少很多人覺得他比那些奉命賣廣告盲目跟隨政府片面譴責暴力,高明得多。 然而,這三個講法的對象都是別人 (示威者、林鄭月娥、警隊),難道李先生所代表的工商界可以置身於度外嗎? 事實上, 今次反送中條例的抗爭如此龐大及持久,就是因為社會上長期累積了大量不滿,普遍市民目睹及親身感受到貧富懸殊的不斷惡化,樓價及租金高企不下,打工仔工資多年原地踏步,政府政策長期向工商界傾斜,地產霸權及金融霸權窒息經濟發展,各種社會不公義層出不窮… 很明顯, 工商界 -- 特別是超級富豪 -- 絕對不能置身於度外。 「黃台之瓜,何堪再摘」 更有意義的解說,就是本港的部份大小財閥,數十年來掛著在商言商的口號,以賺到盡的心態來累積財富,無視所做的生意是否對社會民生產生不良的影晌,例如導至樓價高漲,環境破壞,勞苦大眾收入偏低,普遍市民缺乏退休保障等,更造成社會財富的高度集中,貧富懸殊與日俱增,堅尼系數名列世界前茅,現在面對香港出現如此巨大動盪,應徹底而深刻地反省,這樣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是否有必要作出重大的修正? 據美國<福布斯雜誌>估計,香港最富有的十個家族,擁有的資產便相當於香港GDP的40%,而最富有的四十個家族的財富,則相當於GDP 的70%,造成了香港社會結構的失衡,貧富分化嚴重,不單在亞洲各國中罕見,在世界各地也難以找到相近的例子。 資本主義制度並非一成不變 特首林鄭月娥曾多次提及要探討香港社會的深層次問題,但她從來沒有說清楚那些是深層次問題。住房問題? 貧窮懸殊問題? 社會流動不足問題? … 都不是,這些都僅是問題的表徵.最核心的深層次問題,是二次大戰以來在香港發展出來的資本主義制度。但林鄭月娥不會也不敢提出來,因為她害怕開罪資本家。 不要誤會,筆者不是說要推翻資本主義制度,更不是說以社會主義制度取代資本主義制度。時至今日,人類智慧還未能構思出一個比資本主義更佳的經濟制度。在世界大多數地區,包括香港,資本主義制度還會在相當長時間內存在及發展。 但是,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各地也不斷地演變。事實上,資本主義世界近年來亦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非要大事變革不可。在世界各地,亦出現了不同型態的運動,推動資本主義制度的轉化。 本年八月中,正當香港陷入水深火熱的動盪之際,在美國發生了一件震撼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大事。<工商圓桌組織>(Business Roundtable)的181名巨企行政總裁(代表著如摩根大通、亞馬遜、蘋果、沃爾瑪等大企業)  一起聯署一份聲明,題為<為企業的目的重新定義>(Redefinition of the Purpose of a Corporation),毫不含糊地指出,一直以來認為 ‘企業的目的祇是為股東謀取利益’已再不合時宜, 正面指出今日的企業必須同時兼顧股東及其他持份者的利益,包括員工、供應商、社區及社會大眾。 這份聲明,看似老生常談,平平無奇,但實際上在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已經掀起了一股巨浪,差不多每一份有份量的媒體都廣泛報導,轉載及評論。稱之為資本主義制度演化過程中的一個<無聲的革命>,一點也不為過。 這份聲明的重要性,在於它白紙黑字承認一直以來資本主義企業奉之為金科玉律,神聖不可侵犯的觀念已然落伍. 大家可能還記得,著名經濟學家佛利民教授在1970年所言 ‘企業的唯一社會責任就是為股東創造利潤’,長期以來被視為牢不可破的真理。所謂在商言商,所有注意力聚焦在利潤的最大化,其他持份者的利益可以置之不理。 香港不少商界巨子,亦經常強調企業的本份就是賺錢,賺錢之後捐多少出來做善事,純粹是個人的事,企業本身毋須考慮其他持份者的利益。在這樣的思想主導下,地產商可以賺到滿盤滿缽,社會上出現住屋問題,一般人或年輕人無法置業,他們可以不聞不問。 <工商圓桌組織>的聲明,正是切中時弊,以李嘉誠為代表的香港工商界,是否也應順應潮流,為企業的目的重新定義,讓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脫胎換骨,既可以令香港經濟繼續發揮活力,又可以增進社會和諧,共享繁榮與安定。 民眾起義的預警 <工商圓桌組織>的成員都是美國企業界精英中的精英,成員祇有200 人,都是巨型企業的CEO。何以不早不遲,在這個時候(2019年8月18日) 發佈這份聲明,剛巧是香港反送中條例引發起大規模抗爭之後兩個月。 這期間,世界各地媒體日以繼夜地反覆報導香港出現的破天方新聞,包括數次的上百萬人示威遊行以及令人髮指的警民衝突。兩件事件有否關聯,筆者無從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商界精英目睹香港這個自由經濟之都爆發出如此澎湃及持久的抗爭,肯定有唇寒齒亡的體會。 值得一提的,是在該聲明現世不久,一篇由一位超級富豪在2014年發表的文章突然在網上瘋傳。 這篇文章題為 “民眾起義….即將衝著我們超級富豪而來” … Continue reading 李嘉誠之善意, 何堪再猜

Hong Kong’s protests are just the tip of the iceberg: capitalism is in crisis across the globe

The effects of ‘shareholder capitalism’, which prioritises profit, can be seen around the world, including in the dissatisfaction of Hongkongers. Can a responsible new business model, championed by leading US corporations, be a turning point?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K. K. Tse Published: 13 September 2019 While Hong Kong is embroiled in unprecedented social and … Continue reading Hong Kong’s protests are just the tip of the iceberg: capitalism is in crisis across the globe

The Silent Revolution

Editor’s notes - KK This is long overdue. But a large group of major corporations are awakening to the imperative of redefining the purpose of corporations. Business Roundtable, the powerful group of CEOs from major corporations, issued a statement on August 19, 2019, which admits that the long held dictum that the sole purpose of … Continue reading The Silent Revolution

NOW過度旅遊指南

Author: Caroline Sylger Jones Translator: SP Click here to view English version and share with friends 「過度旅遊」是指某個旅遊地點的遊客數目太多,以至其帶來的壞處,超過了好處。現時世界 上不少旅遊勝地,都出現了過度旅遊的問題。雖然自從人類開始「度假」到其他地方遊覽以來, 過度旅遊的問題就出現了,但隨着人們旅遊的能量不斷上升,且逐年增強,這問題發展到今天, 已變成一項緊急的現代議題。 我們許多人都經歷過發現一個本來無人知曉的新地方所帶來的喜悅,那可能是家附近一處別具 郊野風情的野餐地點,也可能是茫茫大海中一個隱秘的熱帶小島,之後我們會懷着無比興奮的 心情,大力向友人推介,以至那地方終於成為人人「必去」之地。跟着,旅行社看上了那地方, 大事宣揚,以至冒名而來的人數目不斷增加,超越了那地方承受能力的極限,令到原先大力介 紹那地方的人,悔不當初。 一個地方成為熱門旅遊點後,弊端不少,諸如垃圾遍地、人龍處處、遊客舉止失態等等。不用 多久,你原先發現的秘境勝地,已變成人人不宜的爛地方。 多年以來,不少妄顧可持續原則的旅行社,以重量不重質的方式經營,千方百計吸引遊客到同 一地點旅遊,從不理會這做法對當地居民和風貌的影響。開初的時候,或許是沒有需要限制遊 客的數目,或保護當地社群和生態的。大家以為,當地人都渴望做遊客生意,而當地風貌會永 世不變。其實,對許多旅遊點來說,此情已經不再。 近年,過度旅遊問題屢屢成為報章新聞,在不少旅遊城市,例如威尼斯、聖塞巴斯提安和巴塞 隆那,都發生過本地人對遊客數目和遊客舉止表示抗議的事件。其實長久以來,新聞媒體已一 直以不同方式,報道相關的問題。在一些國家,例如泰國,遊客前往當地尋花問柳、吸食毒品、 胡作妄為,早已將一些旅遊勝地變成擠擁不堪的人間地獄,而在一些國家,為開闢土地興建度 假酒店,森林不斷受到砍伐,從大地消失。 面對此情此景,我們可以怎樣出一分力呢?旅行社需要更負責和更透明,為了客人的安全和舒 適,積極化解過度旅遊的問題。廉價機票和酒店越來越普及,而地球人口不斷膨脹,事情只會 更形惡化。我們作為奉行可持續旅遊原則的旅客,也可以一盡己責,幫助解決過度旅遊的問題。 以下是一些有用的提示。 – 小心選擇目的地,只到那些刻意限制遊客數目的國家旅遊,例如不丹,或那些採納可持續旅 遊模式的國家,例如哥斯達尼加。 不論到甚麼地方旅遊,都走遠一點。舉例說,到古巴旅遊的人,大多只會到夏灣拿觀光, 但你可以往內陸走,藉此分散遊客壓力 選擇在淡季或平季旅遊,不要集中在旺季,這樣做不但可以紓緩旺季的亂局,還可以為當 地商店帶來平穩收入,無需過度依賴旺季。 多向當地人打聽,他們能夠說出遊客每天的聚散時間,讓你避開人群,也能夠向你介紹一 些景色怡人的海灘或景點,媲美(甚或超越)旅行社所推介的。 到熱門旅遊國家遊覽,不要跟隨標準行程,舉例說,到斯里蘭卡看佛寺,不要去別人建議 的那一座,改去另一座,兩者大概相差不遠。 – 到熱門城市旅遊,入住當地人經營的酒店,不要光顧 Ai r … Continue reading NOW過度旅遊指南

不砍伐森林生產棕櫚油可行嗎?

Author: Sarah Woodhead Translator: SP click here to view the english version Editor’s Note: The translation of this article is part of our effort to promote sustainable tourism in collaboration with It Must Be Now, a Certified B Corp based in Switzerland. 土地改種油棕樹可能已成為改變不了的事實,但砍伐森林不一定改變不了 …… 這是「洛伊澤生態區行動基金會」(Leuser Ecosystem Action Fund (LEAF)) 共同創辦人莎拉.維希 (Sarah Woodhead) 的見解,她在下文分享她的經驗。 叢林裏震耳欲聾的聲響,迎接着新來的一天。經過無眠的一夜,我從位處叢林深處的臨 時帳篷爬出來,旁邊有一頭托馬斯葉猴在留神看着。小溪旁邊滿佈長臂猿和巨蜥,我擠身進去找一個地方梳洗一下。這裏就是知名的「洛伊澤生態區」,覆蓋土地面積達260 … Continue reading 不砍伐森林生產棕櫚油可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