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家駒   李國華

眾所週知,香港首富李嘉誠最近兩個言行,成為了城中討論熱點。首先,他以 「黃台之瓜,何堪再摘」來表達他對當前局勢的看法; 其次, 他表示特區政府應為年輕人著想,網開一面。
先說「黃台之瓜,何堪再摘」。由於他沒有指明對象為何,給與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坊間最為人樂道的有兩個演譯。 一是指示威者長期的抗爭行動,已經帶給香港社會史無前例的衝擊,應該停下來,不要再升級。

二是指以林鄭月娥為首的當權者,處理方法已經為香港帶來浩劫式的災難,應該改轅換轍,免得衝突及動盪持續下去。

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對警隊及在背後指揮他們行動的人士說,鎮壓方式已造成香港前所未有之警民衝突,應該馬上停下來,讓香港社會恢復常態。

雖然這三個演譯都可以言之有理,而且是可以同時成立,亦令到李嘉誠頓時成為了部份人眼中的‘開明’人士,至少很多人覺得他比那些奉命賣廣告盲目跟隨政府片面譴責暴力,高明得多。

然而,這三個講法的對象都是別人 (示威者、林鄭月娥、警隊),難道李先生所代表的工商界可以置身於度外嗎?

事實上, 今次反送中條例的抗爭如此龐大及持久,就是因為社會上長期累積了大量不滿,普遍市民目睹及親身感受到貧富懸殊的不斷惡化,樓價及租金高企不下,打工仔工資多年原地踏步,政府政策長期向工商界傾斜,地產霸權及金融霸權窒息經濟發展,各種社會不公義層出不窮…

很明顯, 工商界 — 特別是超級富豪 — 絕對不能置身於度外。

「黃台之瓜,何堪再摘」 更有意義的解說,就是本港的部份大小財閥,數十年來掛著在商言商的口號,以賺到盡的心態來累積財富,無視所做的生意是否對社會民生產生不良的影晌,例如導至樓價高漲,環境破壞,勞苦大眾收入偏低,普遍市民缺乏退休保障等,更造成社會財富的高度集中,貧富懸殊與日俱增,堅尼系數名列世界前茅,現在面對香港出現如此巨大動盪,應徹底而深刻地反省,這樣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是否有必要作出重大的修正?

據美國<福布斯雜誌>估計,香港最富有的十個家族,擁有的資產便相當於香港GDP的40%,而最富有的四十個家族的財富,則相當於GDP 的70%,造成了香港社會結構的失衡,貧富分化嚴重,不單在亞洲各國中罕見,在世界各地也難以找到相近的例子。

資本主義制度並非一成不變

特首林鄭月娥曾多次提及要探討香港社會的深層次問題,但她從來沒有說清楚那些是深層次問題。住房問題? 貧窮懸殊問題? 社會流動不足問題? …

都不是,這些都僅是問題的表徵.最核心的深層次問題,是二次大戰以來在香港發展出來的資本主義制度。但林鄭月娥不會也不敢提出來,因為她害怕開罪資本家。

不要誤會,筆者不是說要推翻資本主義制度,更不是說以社會主義制度取代資本主義制度。時至今日,人類智慧還未能構思出一個比資本主義更佳的經濟制度。在世界大多數地區,包括香港,資本主義制度還會在相當長時間內存在及發展。

但是,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各地也不斷地演變。事實上,資本主義世界近年來亦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非要大事變革不可。在世界各地,亦出現了不同型態的運動,推動資本主義制度的轉化。

本年八月中,正當香港陷入水深火熱的動盪之際,在美國發生了一件震撼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大事。<工商圓桌組織>(Business Roundtable)的181名巨企行政總裁(代表著如摩根大通、亞馬遜、蘋果、沃爾瑪等大企業)  一起聯署一份聲明,題為<為企業的目的重新定義>(Redefinition of the Purpose of a Corporation),毫不含糊地指出,一直以來認為 ‘企業的目的祇是為股東謀取利益’已再不合時宜, 正面指出今日的企業必須同時兼顧股東及其他持份者的利益,包括員工、供應商、社區及社會大眾。
這份聲明,看似老生常談,平平無奇,但實際上在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已經掀起了一股巨浪,差不多每一份有份量的媒體都廣泛報導,轉載及評論。稱之為資本主義制度演化過程中的一個<無聲的革命>,一點也不為過。

這份聲明的重要性,在於它白紙黑字承認一直以來資本主義企業奉之為金科玉律,神聖不可侵犯的觀念已然落伍. 大家可能還記得,著名經濟學家佛利民教授在1970年所言 ‘企業的唯一社會責任就是為股東創造利潤’,長期以來被視為牢不可破的真理。所謂在商言商,所有注意力聚焦在利潤的最大化,其他持份者的利益可以置之不理。

香港不少商界巨子,亦經常強調企業的本份就是賺錢,賺錢之後捐多少出來做善事,純粹是個人的事,企業本身毋須考慮其他持份者的利益。在這樣的思想主導下,地產商可以賺到滿盤滿缽,社會上出現住屋問題,一般人或年輕人無法置業,他們可以不聞不問。

<工商圓桌組織>的聲明,正是切中時弊,以李嘉誠為代表的香港工商界,是否也應順應潮流,為企業的目的重新定義,讓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脫胎換骨,既可以令香港經濟繼續發揮活力,又可以增進社會和諧,共享繁榮與安定。

民眾起義的預警
<工商圓桌組織>的成員都是美國企業界精英中的精英,成員祇有200 人,都是巨型企業的CEO。何以不早不遲,在這個時候(2019年8月18日) 發佈這份聲明,剛巧是香港反送中條例引發起大規模抗爭之後兩個月。
這期間,世界各地媒體日以繼夜地反覆報導香港出現的破天方新聞,包括數次的上百萬人示威遊行以及令人髮指的警民衝突。兩件事件有否關聯,筆者無從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商界精英目睹香港這個自由經濟之都爆發出如此澎湃及持久的抗爭,肯定有唇寒齒亡的體會。
值得一提的,是在該聲明現世不久,一篇由一位超級富豪在2014年發表的文章突然在網上瘋傳。
這篇文章題為 “民眾起義….即將衝著我們超級富豪而來” (The Pitchforks Are Coming…for Us Plutocrats” https://www.politico.com/magazine/story/2014/06/the-pitchforks-are-coming-for-us-plutocrats-108014#.U8fFevldUno),副題意譯為 “給其他超級富豪的公開信”。雖然是寫給美國超級富豪的,但對香港的超級富豪來說同樣適用。以下是節譯本,供大家奇文共賞。作者是Nick Hanaure。
“你也許不認識我。但我和你一樣,是屬於財富最高0.01%的一員,並以作為一個徹首徹尾的資本家為榮。
我是三十多家企業的創辦者,共同創辦者,及投資者,也是亞馬遜的首位非家庭成員投資者。我自己創辦的網上廣告公司,aQuantive,在2007年以64億美元賣給微軟(Microsoft),而且是現金交易。
我與你分享這些是想告訴你,我和你一樣對做生意及資本主義有相當的了解,而且和你一樣, 賺到滿盤滿缽, 羨煞旁人,其他99.99% 難以想像我們享受的生活。

但我可以坦白地說,我不是聰明絕頂的人,也不是最勤力的一個。我做學生時平庸得很,我也不懂科技,對電腦語言一竅不通.我最大的長處,是能夠洞察風險,及有敏銳的直覺預知未來發生的事。這些也許都是企業家固有的素質。那我現在看到未來會怎樣?

我看見民眾起義 (I see pitchforks.)

正當你和我享受著前所未有的超級富豪生活時,社會上其他的人 – 99.99% – 卻被拋在後面。貧富懸殊嚴重分化社會,而且愈來愈厲害。在1980年,最富有的1%擁有的財富大約佔美國GDP 的8% ; 最低收入的50%則佔18%。到了今天 (2014),最富有的1%已佔GDP的20%,而最低收入的50%所佔比例則降至12%。

我知道,若干程度的財富不平等是無可避免的,但現在我們見到的貧富懸殊卻是史無前例的尖銳,致令我們的社會愈來愈不似資本主義社會,反而更像一個封建社會。

除非我們馬上設法扭轉這個局面,否則民眾起義必然會出現。沒有社會可以有如此不平等的分配而可以維持下去。人類歷史告訴我們,從來沒有社會可以有如此不平等的現象而不出現民眾起義的。你給我描述一個高度不平等的社會,我就可以保証它是個警察社會。 民眾起義遲早會出現,不是會否,而是何時。

我們這班超級富豪中,有不少人認為美國是不同的,民眾起義不會在這里發生,類似法國大革命,俄國十月革命,甚至阿拉伯之春等,都不可能在美國出現。你們之中很多人覺得我是危言聳聽,杞人憂天。

我可以告訴你: 你簡直在夢中。你以為就算有甚麼民眾起義來臨,也會有些先兆,讓大家作出準備逃過大難。但事實往往並非如此。 革命與破產有點相似: 徵兆通常很早出現,但大家未必留意到,爆發卻在一刻之間突然而來。忽然有一天,有人自焚了,跟著成千上萬的走上街頭,然後不久便四處火光紅紅。 到時你想馬上到機場乘座你的私人飛機遠走高飛都沒有機會。

一句說話: 假若財富不平等的現象繼續惡化下去,民眾起義隨時會爆發。 我不知是何天,祇知道是會不忍卒睹。

吊詭的是,不斷攀升的不平等是絕對不必要。 祇要我們及早行動,民眾起義是可以避免的。但我們要儘快採取行動,讓社會上99% 覺得無必要成為革命者或抗爭者。這對於我們超級富豪來說,不祇可以保存性命,還會令我們變得更為富足。”

對年輕人網開一面
李先生另一警世之句,是「給未來的主人翁網開一面」。這句說話真是可圈可點。筆者希望他的善意不祇是來自他本人,而是能代表其他超級富豪的心聲。祇是後者缺乏李氏的胆色,不敢親自說出來。

跟「黃台之瓜,何堪再摘」不同,這句說話起碼有一個明確的對象: 年輕的一代。但網開一面由誰來打開,卻未有指明。最普遍的理解,是當權者要網開一面,對在抗爭期間觸犯法律的年輕人不加追究,不起訴,甚至特赦。這是一般人認為是李嘉誠的意思。

然而,要為年輕人網開一面的,何止是當權者! 李先生及其他的超級富豪,何嘗不需要為年輕人網開一面?

試設想一下,當前正在前仆後繼參與抗爭的年輕人,十年,二十年後的命運會如何? 不錯,即使香港經此一役後萬劫不復,動盪始終有一天會停下來,年輕人還得繼續生活。他們有些會選擇升學,留學; 或者從政,當議員,甚或加入公務員行列; 或者移民外國,遠走他鄉等等. 但大部份遲早都要就業,謀生計。他們將會投入一個怎麼樣的經濟制度? 是否仍會像抗爭之前一樣的制度? 抑或是更不公平,更腐敗的制度? 抑或是像火鳳凰重生,脫胎換骨的嶄新局面?

筆者估計, 可能有下列兩個發展方向:
第一) 現有制度繼續下去。即是說,數十個財閥(包括地產霸權及金融霸權) 繼續支配性地控制香港的經濟。政府政策維持高度向工商界傾斜,大企業只是把股東利潤最大化作為唯一目標,收入及財富極度懸殊的現象繼續惡化,超級富豪的財富繼續無止境地攀升,社會上不公義的事情變本加厲,民眾不滿及怨氣不斷累積,行政,立法當局以及警隊為保持社會安定疲於奔命….

第二) 香港資本主義制度脫胎換骨。香港大小企業經歷了這數個月來的衝擊及洗禮後,痛定思痛,積極參與世界潮流,全面改革本地資本主義制度。首先為企業的目的作重新定義,拋棄一向片面強調股東利潤最大化的過時思想,樹立全面兼顧不同持份者利益的營商理念。其次,就是摒棄鼓勵無止境的消費作為資本主義企業擴展的火車頭,以免因為要創造需求而扭曲消費者的需要,以及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及破壞環境生態。同時,要進一步將企業轉化為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力量,所謂 Business as a Force for Good,意思是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不是有利可圖便去生產,而是集中開發對社會或環境有正面效應的產品。符合這三大要求的企業,在全世界各地已廣泛出現,一般稱為 “共益企業”(Benefit Corporation, 簡稱 B Corp)。香港資本主義能否真正脫胎換骨,一個標誌性的指標,就是香港成為亞洲地區<共益企業>之都,數目及發展速度為亞洲之冠,為廣大年輕人提供有前途,有意義,有挑戰性的事業發展空間。

假若李先生真的為年輕人著想,請問他心目中未來的香港經濟制度會是甚麼模樣? 以上兩個方向中他會選擇那一個? 假若他有更佳的構想,可否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六大經濟訴求, 缺一不可
綜合以上分析,筆者大胆地提出六大經濟訴求,希望政府主導,工商界支持,全民督促貫徹
1.  馬上取消<強積金對沖> — 香港的打工仔一向待遇微薄及缺乏保障,幾經辛苦才爭取到聊備一格的強積金,但僱主竟然運用強積金去對沖長期服務金及遣散費,歷屆政府束手無策。梁振英政府及林鄭月娥政府都口口聲聲要儘快打開這個死結,不惜動用巨額公帑來補貼商界,但僱主代表堅決不讓步,至今還是膠著,取消無期。

時至今天,林鄭政府應當機立斷,克服工商界的無理阻力,早日取消強積金這個於天理不容的畸形現象。

2.  <生活工資>代替<最低工資> — 超級富豪們,請你們嘗試與你的家人以最低工資生活一個月,體驗一下低收入人士的困境。對絕大部份打工仔來說,最低工資基本不能應付日常生活需要,更不用說改善居住環境,教育子女,或儲蓄養老。在未實施最低工資的年代,工商界視之為洪水猛獸,聲稱一旦實現最低工資,便會導至大量裁員,企業出現倒閉潮,投資者卻步。結果事實說明一切,完全沒有這些情況。

今天,我們需要儘快以<生活工資>取代<最低工資>. 據學者的估計,生活工資比最低工資高約三分之一,工商界絕對可以負担得起。超級富豪們,你們不妨又用一個月時間體會一下生活工資對生活質素有何改善?

3.  推行全民退休保障 – 2012年,林鄭月娥還是政務司司長的時候,特別邀請了周永新教授研究全民退休保障的可行性,但當2014年,周教授提交關於全民退休保障的建議時,  林鄭月娥卻完全拒絕考慮,並粗暴地一錘定音,否決了全民退休保障的設立。

林鄭月娥口口聲聲重視專家學者的意見,她當時決斷地把周教授的建議打入冷宮,引起極大爭議。周教授的建議其實已相當保守,充份平衡了退休者的需要,,未來的趨勢,庫房及公眾的財務負担等因素,但仍不為政府所接納。究其原因,祇有一個,就是不敢觸動工商界的利益,充份貫徹向工商界傾斜的政策。

今天,正當愈來愈多人可以享受更長的壽命,全民退休保障的必要性亦大大增強,林鄭政府應馬上重新考慮周教授的建議,儘早創立急不容緩的全民退保制度。

4.  恢復遺產稅 – 在香港這個收入及財富如此高度懸殊的社會,為何竟然沒有遺產稅? 其實香港自1915年便引入遺產稅,官方公佈的目的是“讓整個社會在那些非常富有的人去世後受惠,因為那些富人致富的部分原因,是資產增值及香港經濟增長,而整個社會對此也作出了貢獻”。 但是,在2005年,當唐英年擔任財政司司長時,政府卻在大量反對聲音中將之廢除,這是給與超級富豪的天大禮物。這些富豪的財富,供他們及其家人幾世也用不完,為甚麼連死的時候也不讓他們為社會作出一些貢獻?

林鄭政府應在最短時間內恢復遺產稅。

5.  稅制 – 恢復遺產稅是立竿見影的措施,稍長遠一點(兩,三年內),是必須改革現有的稅制。香港一向以簡單稅制及極低度稅率見稱。這在二十世紀戰後初期是無可厚非的。但踏進廿一世紀仍然抱殘守缺奉行這樣的稅制,肯定是不合時宜。

眾所週知,長期的低稅率為香港帶來至少兩大災害: 一是富有的人(包括極富有者)跟一般受薪人士採用同一稅率,實際效果就是累退制,亦是做成收入及財富嚴重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另一惡果就是由於稅率低,政府長期依賴賣地收入作為收入的主要來源,直接導至地價,樓價及租金不斷攀升,地產商的利潤幾何級數增長,樓價卻升至普通市民無法負担的程度。

林鄭月娥還未當上特首時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她是不會觸動稅制的。很明顯,她深知稅制改革會影響既得利益者,而他們手持小圈子特首選舉的大量選票,自然不能得罪他們。

此時此地,稅制改革實在是急不容緩。改革的方向有兩大重點: 提高利得稅,同時堵塞稅務漏洞,讓利潤高的企業負担更高的稅款; 二是個人所得稅採用累進稅率,讓高收入人士交更多的稅。總的作用是扭轉目前過份依賴賣地收入,及縮減貧富的過度懸殊。

6.  加速公屋及居屋建設 — 目前公屋輪候時間已升至5.5年,數字不單繼續遠離政府「3年上樓」目標,再創近19年新高,申請數目近27萬個。 近年新建的公屋卻每年平均不到3.5萬個單位,此消彼長下,輪候冊勢越排越長。 與此同時,居住在劏房,籠屋等「不適切住所」的人數亦超個20萬,他們的居住環境極度惡劣,還要面對不斷加租之苦,生活質素每況愈下,是香港這個五光十色大城市的恥辱。

特區政府絕對有足夠財力大刀闊斧地處理公屋供應問題,但多年來卻以土地供應不足為藉口,致令問題愈來愈嚴重,2017年大張旗鼓地成立由黃遠輝担任主席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廣泛地徵集各方面的意見來提高可發展土地的供應. 但報告書還未出台,林鄭月娥已搶先宣佈<明日大嶼>的開發,視專責小組的努力及共識為無物,反映出林鄭月娥政府不尊重甚至抹煞香港一直以來奉行的諮詢機制。後來雖然表面上接納了專責小組大部份建議,但會否全力推行實在令人存疑,因為多項措施都需要多位司長局長級人馬向相關人士,團體及財團進行游說工作,艱巨而繁複,若同時又要推銷<明日大嶼>這個超級工程,官員們肯定顧此失彼,兩頭不到岸。

為了加速公屋及居屋的建設,必須考慮推行下列數點:

一) 將公屋上樓的目標由三年改至兩年,這好像要求更高,但矯枉必須過正,官員亦必須問責,否則名為三年實際可能五,六年開外;

二) 全面全速落實<土地供應研究小組>的各項建議,必要時叫停<明日大嶼>項目;

三) 引用<土地收回條例>收回新界私人業主擁有的近千多頃的閒置農地,發展公屋,居屋等項目;

四) 馬上展開與中央政府協商釋放閒置及使用率偏低的軍地,大幅度增加土地供應。

結語
這裡提出的經濟訴求,絕對不是取代我們正在爭取的政治訴求。兩者有緊密聯系,互相呼應。

世界各地的公民運動經驗証明,大規模民眾運動釋放出政治能量後,必須找緊機會,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促使政府儘速接納及實施。

作者為退休資深管理顧問,現正共同推動一個民間運動,以「進優」(ReWirement) 取代「退休」(Retirement),讓更多長壽及健康的市民繼續貢獻社會。進一步討論可聯繫謝家駒(kakuitse@gmail.com)或李國華(gkwlee@netvigato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