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rticle is in Chinese only)

撰文:謝家駒

愛創家 (Ashoka) 的冒起

Social Entrepreneur(社會創業者)這個英文名詞的出現,只有大多三十年的歷史。全球各地都有社會創業者的存在,他們在不同領域,針對不同的社會問題,運用創意及創業精神,嘗試解決或減輕這些問題,有些效果異常顯著,有些則成效平平,但是他們都是推動社會前進的一股重要動力,做到一些政府及商業機構不能達致的社會效益。

過去三十年,社會創業者在全球範圍都有長足的發展,而由德雷頓 (Bill Drayton) 創立的「愛創家 (Ashoka) 」機構,則是推動社會創業運動的一個最得力的組織。

德雷頓是美國人,現年65 歲,出生於紐約,母親是來自澳洲的移民,父親則是個探險家,父母皆是民權運動的積極份子。德雷頓自幼便關注社會公義及社會不平等問題,中學時已顯露領導才能 ,他所創辦的Asia Society 成為了全校最大的學生組織。他畢業於哈佛大學,然後取得獎學金到英國牛津大學深造,回到美國後再入耶魯大學進修法律。

六十年代的美國及整個世界,都是處於動盪的年代,既充滿生機,也暴露了各種各樣尖銳的問題。德雷頓選擇了加入著名的麥肯錫 (McKinsey) 管理顧問公司擔任顧問,任職達十年之久。跟著加入了卡特政府,任職於能源部,開創多項能源政策的改革。

1981年,他創辦了「愛創家 (Ashoka: Innovators for the Public)」。這個組織的性質相當獨特,它不是一個傳統的慈善機構,亦不是基金會,也不是一個社會企業,又不是一個智囊團,而是一個類似創投基金 (Venture Capital) 的民間組織,專注於推動及支持全球社會創業家的發展。

德雷頓以五萬美元來成立愛創家,到今天,年度預算已超過三千萬美元。資金來源全部是募捐得來,主要來自大型基金會及商業機構,三十多年來,都是運用同一模式來支援全球社會創業者的發展。2006 年,「美國新聞及世界報導」雜誌與哈佛大學推舉德雷頓為美國25名傑出領袖之一。

民間力量推動社會變革

早在八十年代,德雷頓便留意到社會創業者推動社會變革的角色。在世界不同地方,都出現一些來自民間的熱心人士,憑著強烈的熱忱及大無畏精神,針對一些重大的社會問題,運用他們的創意及創業精神,以嶄新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他們往往缺乏資源及資金,但懂得創造收入或是爭取社會上的支持,令他們的事業可以由小至大逐步擴展,造出舉足輕重的社會效果。

但在當時,這些人士的工作大多未被社會所重視,他們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社會創業者。Social Entrepreneur 這個名詞雖然並非德雷頓所創,但他是令到公眾留意到社會創業者之存在最得力的個人。

就在這個時候,德雷頓嘗試解答幾個重要的問題:

  • 如何可以促進更多社會創業者的出現?
  • 如何可以支持現有的社會創業者以擴大他們的社會效益?
  • 如何可以令這些來自不同國家的社會創業者互相交流、學習或合作,以擴大他們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德雷頓獨自一人,跑遍五大洲,通過明查暗訪認識了為數眾多的社會創業者,深深受到他們的工作及熱忱所感染。他覺得需要創辦一個前所未有的組織,來協助及推動這些社會創業者的工作,並孕育更多的社會創業者。

他設計了一個計劃,叫做 Ashoka Fellowship Program,根據一些嚴格的標準,挑選一些傑出的社會創業者,叫他們做 Ashoka Fellow(Fellow這個字很難翻譯,固且暫用英文),然後為他們提供三方面的支持:

  1. 給他們相當於當地最基本生活開支的現金津貼,為期三年,作用是讓他們可以全部時間放在發展他們的事業;
  2. 為他們提供免費的的專業支援,例如管理顧問服務(主要通過麥肯錫顧問公司提供),讓他們的事業可以有機會進一步的發展;及
  3. 每年組織多次大型活動,讓世界各地的社會創業者聚首一堂,分享經驗,互相學習,互相激勵。

總之,一旦成為Fellow,愛創家就會想盡方法,協助他們精益求精,擴大他們的規模及影響力,而且是終生的夥伴關係,每一位Fellow既獲得很大的支援,但他們也向其他的成員提供協助,仿似一個大家庭。

通過這個方式,於1981年選出了第一位 Ashoka Fellow 後,至今已在世界各地七十多個國家,選出了超過2,100名社會創業者加入這個社群,形成一股推動社會變革的龐大力量。

他們的事業範圍極為廣泛,包括:扶貧、掃盲、普及教育、改善衛生、改革醫療、環境保護、人權、社會公義、保護兒童及婦女、勞工權益、消滅歧視、經濟發展、社區發展等等。

目前只有一名華裔人士獲選為 Ashoka Fellow,她名叫Karen Tse,是一位居住於日內瓦的美籍華人,她專注於發展中國家的刑事法律改革,其組織 International Bridges to Justice 曾在多個亞洲國家(包括中國)進行廣泛的工作。估計在不久的將來,愛創家會在大中華地區物色及選出Ashoka Fellow。

嚴格的評選標準

愛創家所採用的標準可謂極度嚴格,亦曾為一些團體批評為過於苛刻,但愛創家卻認為絕對有此必要,以下是評選標準的精粹:

  1. 創新概念—愛創家要求的是革命性的新概念,必定要是一個嶄新解決問題的方法,足以徹底改變現存的模式。例如改造一間學校不算是創新概念,但能改變教育系統的概念才可入選。
  2. 創業精神—能夠被選為Ashoka Fellow的一定要具備創業精神,具體地說,是要能運用創業精神來解決社會問題,包括兩項重要特質:一是能勾劃出具感染力的願景,二是同時能腳踏實地將計劃付諸實行。
  3. 社會效益—愛創家要求所選社會創業者的工作是有機會創造出具大的社會效益,而且可以引發他人仿效,令到對社會的影響不斷擴大,甚至伸延至其他地區及國家。
  4. 道德素質—每一個候選人必須是可以令人絕對信任的人,這是必備的條件,因為愛創家相信,社會創業者要領導重大社會變革,必須要有人所共見的道德力量,才能感染到他人參與及支持他的工作。

要成為 Ashoka Fellow 的候選人,通常是已經開展了事業一段時間的人士,創造性的意念已付諸實行並初見成效。愛創家致力支持這些人士進一步擴大他們服務的規模,更充分發揮這創新意念的威力,達至更大的社會效益。

例如本系列文章(由8月5日起逢星期二連載)所介紹的下列數位都是 Ashoka Fellow: 「黑暗中對話」的海勒奇,「重生」的艾黛羅,「世界廁所組織」的沈瑞華,與及公平貿易的維斯。他們都是在事業發展早期便獲選,從而得到更多機會擴大規模及影響力。

運用這些標準選出來的社會創業者,為數雖然不算很多,但全部都是精英之選。根據愛創家的統計,獲選後五年內,有93% Ashoka Fellow 的工作將為其他獨立團體所模仿,有56% 成功地影響了國家政策的改變。

不可抗拒的公民力量

德雷頓相信,社會創業者的冒起,並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而是有不可抗拒的客觀因素促成,但當然也需要有個人的意志及力量。

他指出,自從工業革命在西方國家出現以來,商業部門為人類世界帶來飛躍性的轉變。在追求利潤的動機下,配上科技的創新,商業機構的生產力在過去二百多年不斷提升,大大提高了生活水準及質素,但同時也產生了很多社會問題。二十世紀以來,很多國家的政府忙於解決這些由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問題,西方社會所出現的「福利國家」制度,正反映著政府嘗試解決社會問題的努力。然而社會不斷變遷,新的社會問題也隨之而來,很多都是商業部門及公營部門無法或無能為力應付及解決的,需要由民間社會的力量去尋求解決方法,社會創業者正是所謂公民部門(citizen sector) 的一股新興力量,他們比傳統的慈善機構及非政府組織更具靈活性及創意,故能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動力,愛創家的使命,就是助長這股力量的成長。

德雷頓認為,社會變遷是無可避免的現象,但變遷可以是前進或倒退,社會進步不是必然的發展,而是需要社會力量有意識地推動社會前進。商業部門唯利是圖,不會刻意解決或改善社會問題,公營部門受政治及政策所限,往往亦不能反映社會的良心及願望,只有公民部門才是推動社會變革及進步的最重要力量,而社會創業者正是公民部門中的新興力量,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