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rticle is in Chinese only)
撰文:謝家駒
根據香港理工大學一項關於亞洲社會企業的比較研究,香港與台灣的社會企業多屬「福利型」,而日本的社會企業則較有創新的意念。今天介紹的「未來銀行」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日本人喜歡儲蓄,但很多人不知道他們的存款在社會中是怎樣被使用。正如香港人一樣,不會理會存在銀行的錢,銀行如何運用它。「未來銀行」的創始人田中優卻認為,這是一個重大問題,他花了很多心思去研究,最後構思了「未來銀行」作為回應,以一個嶄新的社會企業來面對這個問題。
銀行存款何處去
原來田中先生發現,日本主要銀行的存款,相當大的部分是用作美國軍事企業的融資。美國為了保持在國際舞台上的軍事優勢,一直擴充國防軍備,直接造就了美國私營軍事企業的長足發展。然而,歐美國家的金融機構礙於民間組織愈來愈強的反戰及人道主義呼聲,差不多已全部停止了對這些軍事企業的商業融資。但是,日本的三大銀行卻繼續給美國軍事企業融資,每年超過1萬億日圓。1萬億日圓究竟是多少?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數字,這足夠解除當前所有落後國家的債務。
另一方面,美國國防財政長期以來都出現赤字,它主要通過賣國債來募集資金,而購買美國國債的主要是日本,而這些錢就是來自日本銀行的儲蓄存款。
田中不反對人們儲蓄,但他想告訴大家存在銀行的錢是會怎樣運用的。他認為我們的地球是一個正在走向自殺的星球,即使熱愛和平的人,也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支援了軍事企業的發展。他覺得應該運用民間的力量,讓「金融」重新掌握在市民的手中。
投資在「希望見到的未來」
「未來銀行」事業合作社是在1994年由田中等七人出資400萬日圓(當時約30萬港元)成立。它是非牟利的市民銀行,目的是讓人們把自己的錢投資於自己真正希望見到的未來,所以叫做「未來銀行」。田中認為,人類未來將會怎樣,和市民儲蓄的用途休戚相關,因此人們應當盡量掌握存款的使用方向。
在日本社會,如果想改變民眾的態度,傳統上有兩種通常的做法:一是借助政治的仕途由上而下的做法;二是純粹的民間宣傳,由下而上的社會運動。田中選擇了截然不同的第三條路—創新。他摸索並且實現了全新的模式,並將其推廣開來。
「未來銀行」雖然掛上銀行的稱號,但實際上是合作組織,資金只從出資的合作社成員之中籌集,不能向其他銀行或金融機構借款。基本上是合作社的社員在「未來銀行」存款,一樣享有存款利息,然後銀行再將存款貸出,貸款用途集中在三個領域內:環境、福利、市民事業(即香港所謂的社會企業)。貸出的款項也是收取利息的,一般是3%固定利息,1%用於行政費用,剩下2%為呆賬資金作備用。
銀行清楚地告訴出資的社員,他們要冒上無法收回本金的風險,出資的回報只是「環境、福利及市民事業的進展」,並且說明不希望出資超過自己資產的10%。在這樣的情況下,究竟有誰會出資?創辦者初期亦不抱樂觀的態度,但發展至今,一共獲得7.5億日圓(約5千萬港元)的融資,呆賬為零。
貸款予市民購節電產品
未來銀行其中一個受歡迎的貸款項目是,鼓勵居民把家中的傳統電器換成節電電器。眾所周知,節電電器的價格通常比普通電器為高,經濟條件稍遜的市民未必負擔得起,「未來銀行」為這些市民提供貸款,讓他們也可以購買節電電器。
以電冰箱為例,假設銀行為使用節電冰箱的居民提供10萬日圓的貸款,每年還款2萬日圓,五年全部償還本金。使用節電冰箱每年可以節省2.3萬日圓,支付了還款及3%利息後還有盈餘。一台冰箱的壽命約十二年,償還五年銀行貸款後,在剩下的五年中,使用一台節電冰箱便為家庭節省電費約16萬日圓。
「未來銀行」就是認為這樣的貸款,壞賬的機會很微,但對貸款者家庭的經濟利益,以及對環境保護則有很明顯的好處,所以他們深信,讓個人獲利與保護環境是完全可以同時達到的。
目前已開展了多項方便居民購買對環境有益的商品的貸款計劃,包括購買太陽能發電裝置、風力發電裝置、使用由活性炭、水、鋁做成的高效率電池、以樹皮或樹葉為燃料的取暖爐以至節能住宅等。
此外,「未來銀行」亦為社會企業提供融資,只要是與「環境、福利及市民」有關的項目便會考慮,理事會對貸款申請者的還款能力及項目的預期社會效益都會作嚴格的考核,然後通過面試來評估申請人的誠信及經營能力,最後才作出是否提供融資的決定。
刻意保持小規模
「未來銀行」與一般銀行的最大分別是,它向出資者清楚交代融資的對象及用途,不像一般銀行只以利息水平來吸引存戶。它無意亦無可能代替傳統的銀行,只是希望普通人將小部分的存款(例如十分之一)放到他們的銀行裏,一樣可以享有利息,但卻可以知道自己的存款會得到較大的社會效益,而不會不自覺地支持了軍事企業或其他對社會無積極作用的生意(如煙草、賭博等)的發展。
另外一個重大的分別,當然就是「未來銀行」不追求利潤,只是盡量減低風險,以免出資人的利益受損。「未來銀行」的理事會全部都是義工,他們有自己的正職及收入,整間銀行都沒有專職人員,大家都是以合作社社員的身份來營運這個組織。
「未來銀行」亦刻意保持細小的規模,他們認為「小即是美」,他們的目標是盡力把銀行搞得有聲有色、社員人數穩定增長、資金愈來愈多,貸款專案則精心挑選,盡量維持零呆賬。他們覺得,只要能成功做到這些,便會產生示範作用,其他人就可以在自己居住的地區辦起性質相同的未來銀行。
田中深信,「未來銀行」的性質貴乎出資者自我管理,集體決定儲蓄的用途,所以他們不打算擴大經營,而是希望鼓勵及啟發更多的社區建立自己的未來銀行,他們在章程上也明確寫出「對在其他地區建設這樣的銀行進行支持」。受到未來銀行的啟發,現在日本各地已建立了四十餘家這樣的銀行,名稱不一,但都是「市民」銀行。
對香港社會創業者的啟示
未來銀行會否在日本或其他地區發揚光大,現在言之尚早,但它在1994年成立至今,已有十多年歷史,並已站穩陣腳,而且啟發了四十多間類似銀行的成立,成績難能可貴。它帶給香港的啟示是,社會企業的開拓需要有創新的意念,不可以光是做一些人有我有、了無新意的項目,否則難以立足市場,達到持續經營的境界。
另一個重要的啟示就是對未來的憧憬。人們常說現代社會日新月異,轉變迅速,這固然屬實。但社會發展的方向是否真的不能掌握,人們只能隨波逐流?抑或是我們懶惰,放棄了理想及希望?還是我們其實可以設計未來、創造未來?未來銀行目前規模雖小,但它代表一種積極向前的動力,反映人們嘗試掌握及塑造未來,說不定是可以照亮世界的星星之火。
最後,香港自視為世界金融中心的一分子,但是我們在金融服務的創意全部用在製造利潤的生意上,鮮有用來服務社會,例如近年來日受重視的社會企業便完全缺乏任何融資的渠道。日本的未來銀行的模式不一定可以適用於香港,但是我們是否可以發揮一下創意,開拓一些嶄新的金融服務,以方便社會企業進行融資?在英國,已出現了EPO(Ethical Public Offering,讓一些社會企業向公眾出售股份);在香港,能否有一個「未來基金」為社會創業者提供資金?
歸根究柢,「未來銀行」的最重要啟示在於啟發我們思考,我們想要怎麼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