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rticle is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How I Became a Social Entrepreneur”, written by Jessica Jackley Flannery, Co-founder of Kiva, posted on 3 Sept 2008 on SSIR Blog. Jessica was a speaker at Social Enterprise Summit in 2008.)

我的社會創業之路

Jessica Jackley Flannery, Co-founder, Kiva

2001年春,我移居加州,並在史丹福大學商學研究院的社會創新中心找到了一份臨時的行政工作。當時看來那只是我給自己的一個暫時安排,不料竟帶來了對我影響深遠的兩大驚喜發現:其一是那些我能與之共事的學界精英,還有就是校園裏幾乎天天開場的各類專題講座和論壇。我仍清楚的記得自己第一次聽到「社會創業」這個提法時的激動心情。那天,趁午餐後的休息時間我轉到了校園內一間名為主教會堂的公共課室,即刻就被臺上的演講吸引住了。我想成為講者所描述的那類人——一名社會創業者!

可是具體做些什麼呢?眼前卻是一片茫然。胸中滿懷衝動、熱情和對美好價值觀的嚮往,卻又無從下手。那的確是個問題。沒有一個具體的創業構思,何談社會創業?那感覺就如一名作家攤開了稿紙卻還沒定下新書的主題;或者說如同一名運動員在奔赴奧運之際仍沒確定參賽的項目。

於是我的當務之急便是要選擇一個有需要的領域,並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使命。好在我當時並非毫無志向。我始終能隱約感覺到心底有一種渴望,那就是在全球範圍內為貧窮的人們做些什麼,幫他們擺脫困境。我開始關注一切與國際開發和扶貧脫困有關的話題,不斷的閱讀相關資料、搜索最新動向,認真記錄每天的見聞和感想,嘗試以此找到自己在扶貧領域的用武之地。我的檔夾中也逐漸出現了不少這樣的標題「心怡的事業」、「社會創業者」或者是「國際開發課程與專案」等等。我堅持每週至少三次與任何在扶貧領域有所知見的人士相約進餐或到咖啡館小坐。我在下班後仍埋頭工作,其中相當多的時間是花在了自定的額外專案甚至於兼差之中,為的只是能儘快的多看、多聽多瞭解有關扶貧和社會創業的知識。在那段日子裏,各種新知如同一場場接連而至的暴風驟雨不斷向我吹襲。雖然有些叫人難以招架,可也的確令我受益匪淺。

兩年後,及2003年秋,我被正式聘任為史丹福商學研究院公共管理學科的項目總監。一天下班後,我又留在校園裏,準備聽一場與銀行業有關的講座。原本我對銀行業知之甚少,不過據說講者服務的客戶是那些極度貧困的創業者。我據此猜想他所講的很有可能是我的興趣所在。於是我便決定去了。當晚的講者是穆罕默德 • 尤努斯博士 (Muhammad Yunus)。他的故事改變了我此後的人生軌跡。在聆聽他講話的那一刻,我心中豁然開朗。這就是我長久以來所要尋覓的答案:我要在小額信貸領域有所作為。

2007年,蓋川崎在他的部落格上發表了一篇談話,題為「起發信貸的六個啟示(Six Lessons of Kiva)」。其中的一段話可說是道出了我那晚的心聲:

起發信貸 (KIVA)作為一間銀行,它的客戶群卻是一個從來都沒得到過信用評級的階層。在人們的臆想之中,該是怎樣一個資歷超群的銀行家才有這份膽識來創辦這樣的銀行呢?

出自高盛集團的投行大佬嗎?世行副行長嗎?美國和平部隊的副主席嗎?洛克菲勒基金會的副總裁嗎?抑或是麥肯錫諮詢公司的合夥人嗎?試一下讓史丹福商學院的一名臨時行政助理來創立起發信貸怎麼樣?

幾年前的謝斯佳就是以這最後一問開始了她此後的創業傳奇的。而點亮她心中那個閃光的問號的人就是那晚站在史丹福講臺上的講者,格萊岷銀行 (Grameen Bank) 的創始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 • 尤努斯博士。」

說道那晚,坐在聽眾席上的我無論在背景和資歷方面的確也算是一個沒有任何「評級」的普通人物了。不過那無關大礙,因為在那之前我始終默默的作著準備。所以,不等尤努斯博士的演講結束,我即已茅塞頓開,看到了社會領域中有可供我施展的天地。從那一刻起,我便胸有成竹。

後來的一切可謂是順理成章。我再也不甘於純粹的夢想,而是在小額信貸領域向現實邁出了第一步。不到幾個月的時間,我便辭去了在史丹福的工作,緊接著就加入了鄉村企業基金(VEF)。那是一間總部位於聖馬迪澳的非牟利機構,專注於在肯雅、烏干達和坦桑尼亞推廣微型創業計畫及相關培訓。為了這份事業,我移居到了東非。在那裏,我遇到了不下一百位小本創業者。它們的故事成了此後構想並創建 KIVA 的靈感源泉。

終於,創辦 KIVA 的想法在我心中變得日益強烈,以至於成了自己無可回避的使命。從起初的幾個親友拼湊三千美元本金借貸給烏干達的七位創業者,到後來我們運用來自33萬放貸人的4000萬美元資金,在世界各地支援著約6萬名努力創業的人們。

有趣的是,幾年來我專心於 KIVA 的運作與發展,幾乎忘了數年前我癡迷於社會創業夢想的那段日子。偶爾回望我的社會創業之路,竟然頗有感悟:原來,從社會創業到 KIVA,我每天的工作越來越具體,夢想就這樣日益清晰的一步步走入了現實;原來,正是當年那個含義顯得過於寬泛的提法——「社會創業」——領我找到了今天我可以為之全身心投入的事業—— KIVA。

對於那些與我當初一樣憧憬著成為一名社會創業者卻無從下手的人們,我建議大家不妨試一試如下建議:

學習、閱讀、調研、在紙上梳理你的心得或計畫等等。積極參加各種論壇、講座和工作坊,汲取社會創業領域中一切令你感興趣的知識,同時也要留心那些社會創業領域中熱議的話題。如果你是個喜歡調理的人,不愛信馬由韁,那就尋求參加相關的培訓課程,或者自己開列一份必讀書目的清單,或是給自己安排一些專題調研、寫作和實踐活動。

仔細傾聽: 當你有所構想的時候,就該尋找一個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個人,一個可能成為你未來客戶的人。瞭解這人面臨的困難和需要,真心的幫他/她設法尋找解決困難的途徑。仔細傾聽,盡可能多的消化吸收你從這人的生活中瞭解到的所有相關資訊。然後,再找第二個有類似需要的人…接著,再找另一個,另一個…

勤於提問: 當你收集了越來越多的問題,卻無法自己找到答案的時候,就去向所有可能知道答案的人請教,瞭解他們各自的立場、觀點並尋求建議。搞懂他們所屬的機構是怎樣運作的,有何長處或不足,成敗的經驗是什麼,現在正面臨著什麼樣的挑戰。值得提醒的是:創業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要給這個社會帶來積極的改變,並非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組織才能做到。有時候加盟一個現成的團體或專案,在已有的平臺上進行內部革新,可能會是實現創意的更為有效的手段。

奮起一搏: 在創業道路的某個階段,你所要做的一切就是回應內心的激情,全力以赴。不必躊躇此後的五步該怎麼走,向著自己的目標勇敢的走好眼前的關鍵一步就足夠了。因為往往只有邁出了第一步才能看清第二步該怎麼走。

不要停止夢想:KIVA 是我這一生中最為瘋狂的夢想。看著夢想成真,我倍感欣慰。然而我不會就此知足。KIVA 的不斷加速成長另我堅信還有更多改變世界的美好夢想也定能一一實現。所以我不會就此止步,反而要時刻準備自己,期待著擁抱下一個夢想。

注:
(1) 起發信貸 (KIVA) 是全球首個基於互聯網的「一對一」小額信貸機構。KIVA 在斯瓦西裏語中有「兩人一對一親手成交」的意思。這個名稱意在詮釋該機構對每個小額借貸者的個體關注。
(2) 謝斯佳 (Jessica Jackley Flannery) 是 KIVA 的合夥創始人,史丹福大學商學研究院工商管理碩士。她堅信小額貸款、人際溝通和成功的榜樣是改變窮人命運的強大工具。
(3) 蓋川崎 (Guy Kawasaki)是全球著名的企業創意教練,被工商界尊為「創業佈道家」。

Header image from http://www.jessicajackle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