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rticle is in Chinese only)

撰文:謝家駒

公平貿易 (Fair Trade) 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公民運動,其意義並不單是改變發達國家與落後國家的貿易關係,而是與每一個消費者的行為休戚相關。在美國,推動公平貿易運動最得力的是Transfair 的創辦人保羅維斯 (Paul Rice),他的影響在全球各地都可以感受到。

雖然很多人都聽過「公平貿易」這個名詞,但未必懂得它的真義。事實上,維斯的其中一項貢獻,就是大力消除這些誤解。

掃除四大誤解

誤解一:公平貿易是很遙遠的事

很多人聽到非洲、南美洲或是亞洲一些落後地區的貧窮農民,馬上便感到十分遙遠,好像和自己沒有多大關係。誠然,地理上是相當遙遠,但所牽涉到的產品卻是日常的商品(例如咖啡、茶、朱古力、水果、米等),一點也不遙遠,只是我們未必察覺到其中之關係。亦正因如此,在西方國家,除了講公平貿易外,還強調貿易的最後一端的消費行為,對消費者來說,支持公平貿易的方法就是所謂「責任消費」(Ethical Consumption),意思是有意識地選擇購買那些整個供應鏈都實行公平貿易的產品。

誤解二:貿易就是貿易,哪有公平、不公平之分

很多人以為貿易就是金錢與商品的交換,在供求相互關係下你情我願地進行,很難說是不公平。如果一方面覺得不公平,大可不交易,所以應該所有貿易都是公平進行的。稍有經濟學知識的人都知道,交易雙方處於「完美競爭」的情況,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很少出現,並不完美的情況才是常態,只是有不完美的程度差異而已。某程度的不完美是無可避免的,但是對於落後國家的農產品貿易來說,其不完美的程度是令人難以接受的。

一方面是市場資訊不對稱,令到提供農產品的農民處於想當惡劣的位置;另一方面是貿易雙方實力懸殊,發達國家的製造商或入口商財雄勢大,不少甚至於處於壟斷地位,供應者是落後國家的農民,其中大多是個體戶或是小型的合作社,討價還價的力量自然相對地微薄。這樣的情況,哪有機會出現真正「公平」的貿易。

誤解三:公平貿易只可當作慈善行為,偶一為之

這又是一個很大的誤解。支持公平貿易貴乎消費者有意識地長期購買公平貿易產品,而不是把它當作做善事,更深一層的意思就是,這些農民不是要施捨,而是要在公平合理的基礎上做買賣,自食其力在市場上競爭。例如現在西方不少國家有一個民間運動,叫做「公平貿易工作間」(Fair Trade Workplace),意思就是在辦公室內盡可能採用公平貿易產品,例如咖啡、茶葉等等,以行動表示長期不間斷地採用公平貿易產品。在香港,亦有一個由十多間本地及跨國公司發起的「公平貿易工作間」協會,推廣在辦公室採用公平貿易產品。所以把公平貿易視作為慈善行為是很錯誤的想法。

誤解四:公平貿易很難成為主流貿易

不少人認為公平貿易即使是值得提倡的事,也不會成氣候,覺得它極其量是點綴而已。這又是大錯特錯。

雖然公平貿易產品現在佔有關產品市場的比例仍然很小,但過去十年內發展迅速,而且有不斷加速的趨勢,特別是一些日用品,例如咖啡之類,公平貿易產品可說是升勢凌厲,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咖啡專門店的興起。像星巴克這樣的咖啡店連鎖集團在所有發達國家中都有長足的發展,他們對咖啡豆的總採購額由1996年的2%增加到2007年的40%,而這些咖啡店由於利潤豐厚,較能付出相對較高的價錢來購置咖啡豆,為公平貿易咖啡提供了一個突破的空間。在英國,專門出售 公平貿易產品的Café Direct已成為英國第五大咖啡貿易商。公平貿易產品絕對有條件在可見的將來成為主流市場的一部分。

維斯從基層做起

以上所述的,維斯希望消除誤解,讓人們清楚了解到公平貿易的重要性,從而通過自己的消費行為支持公平貿易的發展。

維斯出生於美國南部一個清貧家庭,自少就對社會及種族不平等的現象異常關注,並形成一種抱打不平的態度。他靠賣報紙、剪草及園藝工作來賺取學費,最後畢業於耶魯大學,修讀政治及經濟學。十九歲的時候,他停學一年到中國農村體驗土地改革及農民合作社的組織,這個經歷令他決定投身協助發展中國家的農民脫離貧窮。

1983年剛離開大學,他便到南美洲尼加拉瓜工作,協助當地農民組織合作社。本來預算停留一年,最後留下十一年之久,成為了農村合作發展的專家。這段期間,尼加拉瓜處於內戰狀態。他在山區工作亦經常冒生命危險,他不少的同事及朋友都喪生在戰亂中。但他一直堅持自己的信念,並在 1990年成立了一個新的農民合作組織Prodecoop,由五十二個代表、三千多名咖啡農民家庭的合作社所組成,他任職這個組織行政總裁為期四年之久,並將之發展成為全球最具規模的有機咖啡出口商之一。他又成功地栽培了一位女性同事成為行政總裁,這在男性處於支配地位的尼加拉瓜是一項創舉。

1994年,維斯回到美國在加州大學攻讀MBA課程,目的在於重新思考及部署推動公平貿易的工作。1998年,他創立了Transfair 的非牟利機構,並成為首任總幹事。過去十年來,這組織推動公平貿易不遺餘力,在多方面作出了重大的突破。

最大挑戰

維斯知道,要公平貿易在全球範圍內受到重視及有長足的發展,必須要設計到一些制度及策略令四方面都受益:

  1. 生產者—農民及合作社組織
  2. 企業經營者—包括入口商、製造商、零售商、批發商等
  3. 消費者
  4. 環境生態

生產者—在美國,維斯建立了公平貿易的認證制度 (Fair Trade Certified Label),令到各方面人士都清楚知道在什麼情況下才算是公平貿易產品。Transfair 獲得國際性「公平貿易認證組織」認可,擁有全美國唯一的公平貿易認證權利。對農民生產者來說,參加認證計劃保證他們得到比市場收購價更高的價錢,並會得到協助增強他們的生產及管理能力,亦可以在有需要的時候獲得低息貸款,方便周轉,免卻因周轉不靈,要靠高利貸來籌措流動資金,甚至賣掉農莊遠走他鄉之苦。

企業經營者—對發達國家從事農產品入口的各種企業來說,維斯知道要與他們在商言商,用事實來證明出售公平貿易產品是有利可圖的生意。他的策略是「推與拉」(pull and push) 並重。「推」是通過認證制度保證公平貿易產品的供應,「拉」是指通過教育公眾及消費者來提高對公平貿易產品的需求。

Transfair 與其他有關組織進行大量各式各樣的宣傳教育工作,提高消費者對公平貿易產品的認識,讓他們主動去購買這類產品。例如美國Safeway等大型連鎖店,2000年開始便售賣公平貿易產品,理由就是「因為顧客經常要求這些貨品」。

消費者—對消費者來說,維斯的訊息很簡單,購買公平貿易產品就是負責任的消費行為。他告訴消費者,公平貿易比經濟援助更能有效地協助貧窮的農民擺脫貧窮,因為後者需要的是可以持續的公平貿易,不是施捨性質的援助,他用生動的語言告訴消費者,用你的鈔票當作你的選票,每一次購買的時候,都可以選擇一個更公平的世界。

環境保護—最後同樣重要的是保護環境。獲得公平貿易認證的產品,都會受到支援去發展有機耕種,令到農作物的生產與消費和環境保護可以結合起來。時至今天,已有85%以上的公平貿易咖啡是有機產品,距離維斯期望百分之百公平貿易咖啡是有機產品的目標不遠。同樣的策略亦運用到其他農產品上。

無可諱言,經過維斯的努力,公平貿易在美國已有突破性的進展,但對維斯來說,這只是個開始。過去幾年,維斯亦獲得多個獎項,其中最突出的是連續四年獲得由Fast Company雜誌頒發的「社會資本家」獎 (Social Capitalist Award),表揚他運用創新及創業精神,領導一個有鮮明社會使命的機構。

在香港,公平貿易產品的推廣只是在起步階段,其中最積極的社會企業是公平棧 (Fair Taste),代理世界各地的公平貿易咖啡、茶、朱古力等產品,他們的使命亦是鼓勵責任消費,讓消費者有意識地選擇一個更公平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