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rticle is in Chinese only)

撰文:謝家駒

蘇芷君 (Marie So) 和喬雲珊 (Carol Chyau) 可能是大中華地區最具國際聲譽的社會創業者。

這兩位年輕女士,一個來自香港,一個來自台灣,在美國哈佛大學深造時認識,志同道合,攜手在中國內地偏遠地區創辦社會企業,嘗試用創業精神來改變這些地區的貧窮面貌。

近年來,中國政府提出西部大開發,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可是,在幅員廣大的中國西部有不少地處偏遠山區的貧困社區,政府的發展規劃根本就鞭長莫及。這些群體長期與外面的市場隔絕,縱然擁有豐富天然資源,亦難以擺脫貧窮,改善生活。

蘇芷君和喬雲珊自信是屬於幸運的一群,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亦有相當的從商經驗,然而目睹內地過去數十年經濟雖然有長足的發展,但貧富懸殊的問題卻愈來愈嚴重,沿海城市一片繁華景象,但內陸廣大地區經濟發展卻仍然異常落後。

從商與扶貧相輔相成

她們在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攻讀碩士學位的時候,接觸到社會創業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這個全球性大趨勢,亦親眼見到很多成功及感人的例子;反觀內地,這方面卻是接近一片空白。

她們決定畢業後不再投身商界,而是運用自己過去從商的經驗,結合有關社會發展及民間力量推動社會變革的知識,為扶貧工作盡點力。她們未畢業便創辦了 Ventures in Development(簡稱ViD)這間非牟利機構,先在美國註冊,立志以社會企業的模式為中國西部貧困地區的發展做點事。

中國西部這麼大,千頭萬緒,究竟從何入手?由2005年3月開始,兩人經過一年時間的醞釀,嚴謹地搜集及分析資料數據,多次進行實地探訪及考察,衡量多個不同的構思,又不斷調校和修正,最後鎖定以雲南及青藏高原一帶的貧困牧民為對象。她們看中牧民們家家戶戶都牧養犛牛,可以發揮極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統計數字給她們打了一枝強心針:全國有一千三百萬頭犛牛,其中九成在青藏高原。

ViD目前開發了兩個社會企業:美香乳酪廠 (Mei Xiang Yak Cheese) 及犛牛絨編織公司 (Shokay)。創辦時就定下明確目標,要在三年內做到收支平衡,業務必須持續發展,並且達致一定的社會目標:在不破壞環境而又保存藏民傳統生活方式的大前提下,建立犛牛副產品企業,增加牧民收入和發展機會,從而改善生計。

她們深信,從商與扶貧可以相輔相成。一直以來,不少做生意的人以為生意就只是生意,賺了錢才回饋社會。但社會企業則是一開始成立就同時兼顧經濟及社會的目標,既要創造收入及盈利,同時達致社會目標。

來自香格里拉的芝士

犛牛乳酪的生產基地,就是雲南的香格里拉的浪都村。「香格里拉」是個頂浪漫的名稱,但其實這裏的牧民大多收入微薄,住戶每年平均收入在2000元人民幣以下。由於地理位置偏遠,道路又不發達,不少浪都村的村民每天要走路七小時,將犛牛奶運到市場,換來不到10元人民幣的收入。ViD協助當地牧民組成新公司—美香乳酪廠,將乳酪生產企業化,讓牧民透過生產犛牛乳酪來改善生活,不用依賴售賣牛奶。乳酪廠由一個當地的藏族家庭擁有,營運資金則由ViD以貸款方式提供,並邀請得美國威斯康新的芝士專家來到浪都村,指導改進芝士生產的標準及味道,以符合國際市場標準,目標是將芝士推銷到海外市場。

目前,美香乳酪廠的芝士在雲南香格里拉、上海及北京的旅遊區皆有出售。蘇芷君相信,將乳酪帶到消費力較高的地方,隨著零售價的提高,有助提升牧民得到的收購價,增加他們的收入。

打造茄士咩品質的牛絨

一直以來,犛牛身上的毛並無多大的經濟價值。自從蘇芷君和喬雲珊來到青海之後,情況有迅速的改變。她們相信犛牛絨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因為它可以製成品質足以與「茄士咩 (Cashmere)」相比的絨料。她們花了半年時間找來專家去鑒定犛牛絨的品質,分析如何將犛牛絨應用到編織、漂染等過程的效果,甚至研究犛牛與草原保育工作的相關課題。2006年年尾,Shokay品牌終於誕生了,藏語正是「犛牛」的意思。現在已生產出一系列的產品,主要市場是歐洲、日本、美國及澳洲,在香港一些高級精品店亦有售。一條女士的頸巾,售價高達2000港元。

雖然Shokay現在已逐漸成為一個頗有名氣的品牌,但開始建立這個項目的時候,卻絕不輕鬆,首先就要建立收購原材料的工作。在遼闊的青海省,村落散落在山嶺上,要找牧民收犛牛絨,可不是易事。兩位創辦人要親自到偏遠的村落,向牧民及當地幹部講解整個計劃的理念及運作,又挨家挨戶走訪牧民家庭,了解他們的實際生活狀況。結果得到良好的反應,首年就有三千多名牧民參與供應犛牛絨。

蘇芷君回憶當時的情況仍然很感動。她記得很清楚,當時的犛牛絨市場根本不成形,只有極少的買賣,而且牧民賣的都是未經梳理的犛牛毛,品質較粗糙;當時市場的收購價為5元人民幣一公斤,而ViD收的是經梳理後較柔軟的毛絨,收購價錢根據品質,最高可達200元人民幣一公斤,無怪牧民都樂意參與。

現在她們已大大擴展收購犛牛絨的範圍,遍及青海多個犛牛聚居的地區,共有五千多個遊牧家庭提供犛牛絨,大大改善了他們的生計。她們相信,這個業務的潛力相當大,可擴展至西藏、四川、蒙古甚至印度及尼泊爾等地。

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創業,目前這兩個社會企業已站穩陣腳,可望短期內自負盈虧持續經營,並將會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擴大規模,讓更多的貧窮社區受益。這是兩位創辦人過去幾年來夢寐以求的事。

然而,她們的志向並不止於此。從ViD創辦的第一天,她們就有更大的理想,她們希望通過身體力行,用事實證明社會企業在中國可以生根,即使在落後偏遠的貧窮地區,亦可以創辦出可實現經濟及社會目標的社會企業,為扶貧以至整個社區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公司的名稱Ventures in Development 就是想表達這個意思。

目標成為創投基金

ViD的長遠目標,是發展成為一家類似創投基金的機構,專門發掘、孕育及支援社會企業的發展。兩位創辦人知道,要傳統的創投基金去做這件事是難之又難,而且即使願意,也不一定懂得去做。最關鍵的就是,她們現在有創辦社會企業的經驗,透過自己的實踐,她們會更能洞悉商機,更準確地評估創業者的能力及決心,以及知道用什麼方法來支援他們事業的發展。與此同時,ViD可以在資金市場上給予人信心,方便吸引資金作進一步的投資,擴大ViD的影響力。

事實上,蘇芷君和喬雲珊的偶像就是Google的創辦人,她們曾寫道:「Sergey Brin 和 Larry Page 在史丹福大學讀書時,設計Google的雛形,又可曾想過會掀起一場互聯網搜尋器的革命?如果他們純粹基於現實考慮,就不會申請停學,押後完成博士學位的時間,屢敗屢試去找人投資這個發明。每個成功故事的背後,起碼有十個失敗者的故事,企業家其實是冒險家,他們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尋找到恰到好處的位置。」

說得好,但關鍵首先要有理想,且看蘇芷君和喬雲珊能否在中國大地掀起一場社會創業的革命。